时间:2022-09-21 14:09:05 | 浏览:1760
小康靠什么?
6月以来,记者走访了攀枝花市仁和区10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种芒果、种蔬菜、种桃子、种玫瑰、养猪、养羊……
虽然答案不一,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发展产业是致富奔康的根本之策。
李永忠/摄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脱贫攻坚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补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种”出新生活
产业发展需要示范引领。平地镇辣子哨村原党支部书记纳明增就是小康路上的一个“火车头”。
辣子哨村地广人稀,全村共632户,2467人,分布在约42.6平方公里的山区,其中贫困户91户,346人。
长期以来,当地干旱缺水,村民们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山野间零星种植的樱桃和桃树不到100亩,即便遇上丰年,也因交通不畅,运不出大山。
2003年,纳明增率先在村里种植耐旱经济作物——烤烟,当年60亩烤烟卖了近10万元。农户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第二年,当地烤烟种植农户就增加到50户,面积增加到近300亩,现在全村种植面积已达到2200亩。15户贫困户,依靠种植的300余亩烤烟,过上了新生活。
“以前,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业,遇到干旱、病虫害,生活就很困难。后来,看到村里种烤烟收益不错,就跟着种。再后来,在政府引导下,种板栗、樱桃,养牛、羊、猪、鸡,收入逐年增加。”苏清梅曾是辣子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她说,家里的14亩烤烟一年能卖近6万元,农闲时还可到村里的米线加工厂打工,一年除去开支还能存上2万元钱,日子好过多了。
近年来,平地镇辣子哨村依托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同时积极发展“黑山羊”养殖业,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依靠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辣子哨村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方案,针对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重点发展养殖业。利用扶贫资金为12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修建标准化羊圈,并提供种羊和技术指导,现在最多的一户养了25只黑山羊。
温丁成曾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家养了22只黑山羊,今年3月卖了13只,收入近2万元,仅此一笔收入就是过去一年的好几倍。温丁成还养了家禽,种了果蔬,一年算下来收入近5万元。
“现在,住进新房,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温丁成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如今,辣子哨村已从干旱缺水、一片荒芜的村落,变成了四季常绿的美丽村落,村民们脸上的焦虑被笑容取代,栽种的3000亩樱桃、2200亩烤烟、1500亩桃子、1000亩板栗、1000亩四季豆,为幸福生活扎下深深的“根”。
“调”出新产业
啊喇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少数民族人口数占90%,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483人。种植模式传统,不成规模、没有特色,是制约啊喇村发展的原因。
对此,啊喇乡党委政府和啊喇村村支两委制定了《啊喇村“十三五”精准扶贫规划》,帮助乡亲们拔穷根、奔小康。
经过几年发展,桃子、甜杏、板栗、清脆李、核桃、樱桃、烤烟和大葱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
2017年,啊喇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国家脱贫标准,14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截至2017年底,村本级集体经济达12.6万元。
2018年全村贫困户退出贫困。
2019年7月,受气候影响村里的桃、李几乎绝收,加上粮食减产,村民收入减少,生活陷入困境。
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针对新情况,啊喇村迅速做出决定:不能坐等,要出去学习经验,为村里重新找出路。
村“两委”一班人带着村里的土壤分析报告和温度湿度、气候类型等各项详细指标,到气候相似的云南昆明取经,最终确定发展食用玫瑰和荷兰豆长短结合的产业。
村里争取到65.5万元玫瑰产业发展资金,请来云南客商与101户农户签订协议,种植玫瑰248.5亩,其中,建档立卡户59户共216人。为保障收益,村里还集中打造观赏玫瑰示范园110亩,采取“地息+务工”模式,既解决流转土地农户的就业,又增加他们的收入。
“玫瑰喜阳,我们这里阳光充足,花期长、甜度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啊喇村第一书记肖斌说,食用玫瑰花3年丰产,亩产可达1吨多,亩产值近2万元。除了发展食用玫瑰产业,他们还帮助贫困户发展芦笋产业,联系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来到田间传授芦笋种植技术,芦笋产业从最初的6户7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2户120亩,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
“我家以前种植桃子和核桃,一年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去年试着种了1亩食用玫瑰,一个月就收入了1400多元,干劲更足了。”玫瑰种植户魏宗友说。
下一步,啊喇村还将依托食用玫瑰种植等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补”出获得感
2014年以来,攀枝花市仁和区按照“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脱贫路径,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发展策略,因地制宜、量身打造一批特色扶贫产业,筑牢脱贫攻坚的基础。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仁和区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精准发力,扼住贫困的咽喉。
围绕“缺产业”
新建改建芒果、石榴、红梨、火龙果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种草养畜业,打造稻菜轮作基地,贫困户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户均养殖收入达4000余元。
围绕“缺技术”
由技术人员、“土专家”“带头人”组成服务团,对芒果等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技术问题,及时开展“一对一”和集中培训,“手把手”“面对面”切实解决贫困户缺技术问题。
围绕“缺资金”
用活用好产业扶持周转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发放贷款,助推产业发展。共发放贷款1750户,2585.33万元。
围绕“缺劳力”
立足“阳光”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成贫困村集中式光伏项目9个,为集体经济增添助力;对有条件的贫困户建立小型家庭屋顶式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贫困户增收3000元左右纯收入。实施种草养畜、小规模养殖等,通过建立专合组织、农村淘宝、农产品节日营销、消费扶贫等方式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报记者张苇杭摄入夜的沙县文昌街汇聚了60多种经典的沙县小吃,形成了“传统技艺小吃一条街”。本报记者张苇杭摄在沙县小吃产业园内,福建乐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给筛选好的鸡蛋装箱。本报记者薛志伟摄12
“明年春天,这里的垂丝海棠、玉兰、樱花、红梅都开了,肯定美得很。”12月18日下午4点多,巴中恩阳大梁山上,园艺工人张俊华和老姐妹们正蹲在新植的草坪里,加紧栽种树苗。山下,恩阳古镇北入口,花间堂精品酒店一期工程最后一幢建筑正拔地而起。40多
江夏金口南部为武汉重要的快生菜生产基地,且无城镇建设用地,要想城镇与嘉鱼县的潘湾工业园连着几乎没有可能,不过这影响不大,潘湾工业园也没有跟嘉鱼县城连着,同城发展也并不全是城市建成区相连。金口新城规划 依托武深高速法泗出口,潘湾工业园与江夏
身处浅山区,鹤壁市鹤山区有着工业老区的固有属性,在煤矿资源殆尽的今天,在工业产业谋求转型发展的同时,大量劳动力外出,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妇孺老幼,如何让这部分人增收,是鹤山区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想拥有自己的香椿树吗,快来西顶村来做客,承包自己的
抓项目,赢未来。抓服务,促发展。今年年初以来,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武王街道紧扣区委“12356”工作思路,践行“13710”工作机制,落实“1+4”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将企业“大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崔学庆)近日,新乡市凤泉区委书记杨洁带队,先后到凤泉区汉风博物馆、凤凰山景区,对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明彬、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艳伟参加调研。杨洁强调,要将文化旅游与乡村振
9月15日,市委副书记王现坤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问题厕所排查整改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等工作深入任泽区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白子军、孙亚杰 记者李建成)近日,承德市双滦区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涉及跨境电商、装备制造等领域。今年,该区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7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今年以来,双滦区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立足产业基础和
河北日报讯(记者尉迟国利)平泉市坚持“人才兴市”发展战略,聚焦市域发展人才需求,加强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建设。聚焦产业布局,着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持续实施“一产业一基地、一平台一团队”引才育才模式,不断推动产
来源:经济日报“果树满坡,暖棚成行,山顶风景林,映美家乡。轿车代步,机械插秧,产居一体,网络电商。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生活,生活在辛勤的劳动中变样。”在河北省平泉市,老百姓吟唱着产业发展新图景,饱含着对小康生活的赞美。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