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4:13:41 | 浏览:4523
阳佳朋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白墙青瓦、飞檐翘角,一栋栋富有民族风情的楼房整齐排列。近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务本乡葩地村寒坡岭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楼前宽阔的文化广场,楼间绿意盎然的瓜果,呈现出一派“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和谐景象。
从“土墙房”到“新村寨”,从简单种植玉米、仅仅只能自足到如今多产业共同发展,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户们,借易地扶贫的东风,都有了稳定收入、搬进了新房子,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搬得出 告别穷窝窝
“住上新房子后,日子也好起来了,到处都干干净净,很高兴啊。”说起搬迁后的生活,村民李付珍笑得合不拢嘴。
寒坡岭组是傈僳族群众聚居地,由于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落后,加上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里产业发展一直都很单一,大家都靠自家的几亩薄田,种多少吃多少,少有额外的收入。
1973年出生的李付珍,在大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她心里一直有个遗憾,由于家里穷、住得偏,三个孩子都没能接受很好的教育,“我希望这样的情况别出现在下一代身上了”。
只有挪出穷窝,才能斩断穷根。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仁和区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推动贫困户“挪窝”,全区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304户1233人。
葩地村搭上易地扶贫搬迁的“快车”,迅速整理寒坡岭组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名单。同时,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也为了更好的发展,李付珍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带头给村里思想守旧的老人做工作。
“要让贫困户打心里头想搬,让他们真正能脱贫!”葩地村第一书记张廷东说,为了让贫困户踏踏实实搬新家,政府按规定为搬迁的贫困户发放易地搬迁补助,同时争取到三峡集团住房功能改造资金。众多福利政策给寒坡岭组的贫困户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2018年10月,寒坡岭组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贫困户15户56人全部搬到了新家,住进了“新房”。
目前,攀枝花市仁和区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对象入住率100%。从“土墙房”到“新村寨”,304户1233人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彻底告别老房子,收获了“稳稳的幸福”,实现安居乐业梦。
稳得住 开启新生活
今年60岁的李正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中。妻子离世,又没有子女,年纪渐长的他仅靠着每月200元的低保为生。
“搬新寨”,需要贫困户们的决心和勇气,“稳得住”,需要政府用心与用力。政府在了解到李正银的情况后,就近联系了乌拉风情谷,为他提供了就业岗位。如今李正银住上了“好房子”,上班步行仅需要20分钟。
与李正银情况相似的还有村民贺正芳。家里只有2亩田地,种了几十株桃树,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如今,搬进新寨,村上给贺正芳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请他为新寨打扫卫生、除草等基础工作,并给予每月400元的工资。
“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很幸福了!”贺正芳说,搬入新房后,以往的居住问题都解决了。电视、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用电器,贺正芳家都添置全了。
寨子搬到了公路边,原本闭塞的交通被打开了,村民们的产业发展有了“大变样”。
“原来我家住在老高山上,去我承包的地里只能开摩托,路也是土路。现在搬下来了,就住在公路边上,方便太多了。”李正才是寨子里的产业大户,他承包了亲戚的土地20余亩,种植了10余亩杜仲,还有几亩板栗、核桃等经济作物。但由于交通不便,种出来的作物要想销售出去非常困难,李正才为此非常头疼。
如今,新寨紧挨主公路,交通方便快捷,政府还专门在公路边修建了农产品交易中心与公厕、公交站台等基础设施。农产品出得去了,外面的收购商也可以进得来,产业发展有了“新盼头”。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安置点统一建设畜圈,有效助推贫困户养殖产业发展,帮助大家增收致富。”葩地村第一书记张廷东说。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富甲天下的古裂谷——攀西大裂谷,在古裂谷的中南段有一个“金峡谷”,这里坐落着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她虽然年轻,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攀西大裂谷的形成6亿年前,扬子板块从南方岗瓦纳古陆分裂开来独立
现在市民是非常关注养老这话题的,因为这既涉及到自己也涉及到家里面的长辈,很多人的理想养老状态就是可以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生活节奏不那么快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面既可以安稳度过晚年,也可以去新的城市里面旅行一番。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两个适合
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徐湘东1月21日,攀枝花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召开,市长虞平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1年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同时,将市政府组织编制的《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攀枝花1月13日综合报道 1月12日,四川攀枝花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六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接受王波辞去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表决任命虞平为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决定其
绿色是“底色”,是发展的基本理念;低碳是“画笔”,是发展的主要路径。仁和区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绿色转型,聚焦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示范引领,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绿色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让群众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绿色家园”中,共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民生冷暖,一头连着企业运营、经济大势。今年以来,仁和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打好就业“组合拳”,稳住民生“压舱石”,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上半年,仁和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4元,增速
8月25日,记者从区商务局、大河中路街道了解到,2022年四川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于日前公布,其中,仁和区攀西汽车产业服务业集聚区成功上榜。据了解,以大河中路街道为核心区的攀西汽车产业服务业集聚区规划面积 350 万平方米,建成面积200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校园教室内书声琅琅,操场上欢声笑语;滨河公园百花齐放,观光步道人来人往;广场上,跳广场舞的老人们精神爽朗,舞姿充满活力……一幕幕健康向上的场景,印证着人们幸福和谐的生活,同时传递出城市发展的热度与温度
作为仁和区“2022年项目攻坚突破年重点项目”之一,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这座以芒果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村庄将在今年迎来“零碳”转变,努力在9月底前建成具有“国家级示范意义”的攀西零碳示范村。王东/摄目前,混撒拉村正从绿色宜居人居环境
1月6日,在十二届区委常委会第十三次(扩大)会议上,仁和区提出了全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施示范引领工程行动方案,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规划自2022-2025年,通过大力实施“七大”示范引领工程,推动“风光水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